独特的话语符号下,影评短视频的生存处境何去何从?

2018-03-25

传媒大眼影视测评组专门盘点了近年来几个做得最具影响力的短视频影评平台,看看它们如今的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着的共同问题。

作者:文酱

来源:传媒内参

伴随着短视频创作的爆发,相比于传统的影评,短视频影评的互动性、参与性能够引起更多的受众参与,逐渐形成一条特殊的电影文化产业链条。在新媒体语境下,视频类网络影评已具备一定的规模与影响力。

如果你打开B站的电影板块,就会发现热度前20的视频里有一半以上属于影评类短视频,有11类节目,7位不同的up主。在这份榜单外,还有无数争抢着提高曝光率的人打算共同分割这块蛋糕。在优酷、爱奇艺、bilibili等主流视频网站上搜索“影评”,会收获数十个自媒体频道和上万条影评视频。

有人戏谑的称这个行业中影评短视频up主们的生活状态是每一部新的院线电影上映,每一集国产电视剧新更,每一个影视话题掀起舆论时,都会有一群饥饿难耐的短视频影评主们在等待“觅食”。

短视频行业的生发,犹如尼古拉斯·米尔佐夫在描述视觉文化时所述的那样,其趣味性、灵活性、互动性使它“并非取代话语权,而是使其变得更易理解、更敏捷、更有效率”。据此,传媒大眼影视测评组专门盘点了近年来几个做得最具影响力的短视频影评平台,看看它们如今的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着的共同问题。

虚拟人设增加趣味性,

去中心化形成独特风格

以90后卫代表的网生一代,经历了网络小说、段子集锦为代表的1.0时代,以及漫画与摄影为代表的视觉2.0时代,终于在以网络短视频、直播为表现主体的视觉3.0时代一路狂奔下去,而影评短视频也随之迎来了自己的爆发期。

影评类短视频以一个固定称呼进行自述,去中心化的表述方式加上虚拟人格的塑造,让看惯了“正襟危坐”的观众犹如品尝到了一顿菜式一新的“饕餮盛宴”。短视频的去中心化非常明显,短视频的内容形式灵活,不仅可以是节目片段剪辑+吐槽,还可以围绕明星、节目花絮等内容,生产出更多元5分钟左右的“小节目”。

比如《张猫》有最具标签性的开场白:“我叫张猫,没时间解释了”,既彰显速读标签,又简单粗暴式地强化品牌,以动物“猫”的形式,搭配快节奏BGM,突出个性标签。《小片片说大片》 自称“片片”,以戴着眼镜、拿着话筒的萌宠作个性形象。

短视频影评轻松、趣味的表述方式,也捧红了不少热点频出的人设形象,像早期的《关爱八卦成长协会》的“会长”角色,《暴走看啥片儿》《阅后即瞎》等均塑造了犀利、毒舌的风格,这类短视频影评如今都已形成了自己的品牌。

除了去中心化,综合观察各家影评类短视频,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着的几点共通性。

1.新媒体语境下,根据用户需求催生内容

不得不承认,影视化的生产模式如今已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传统的电视、综艺、包括影评都是提前预设内容主题,进行套路式的剧情演绎,然后锁定观众。相比之下,短视频很像网大,先通过社交网络的话题互动进行用户洞察和需求分析,然后再制定符合市场需求的定制化内容。

比如《BIG笑工坊》就是根据“有大量吐槽烂片太多,烂情景梗”之类的观众需求,进一步开发固定栏目专门吐槽烂片烂梗,还会根据观众的反应做出相应的节目调整。《李英爱看片》、《宇宙无敌韩三金》、《谷阿莫说故事》等走的都是娱乐吐槽的风格,找到独特的槽点,以极其辛辣或富有内涵的口吻调侃一二。《刘哔电影》、《刘老师》以东北的俏皮话见长,《阿斗归来了》也会穿插四川话,方言的使用无形中增强了视频的趣味性。

2.弹幕、评论等方式进行实时互动

观众通过短视频影评平台,在观看的同时通过弹幕、评论等方式实现即时沟通和交流,一些制作方还会在制作前与网友进行交流,根据网友的投票或反馈情况,确定下期内容所讲的影片或者角色与情节的观点性偏向。《瞎看什么》、《阅后即瞎》则是在“几分钟带你看电影”的基础上转变速读电影的逻辑风格,不改变故事的情况下将电影二次创作。即使是槽点满满的神剧仍妙手回春,让观众觉得好看又好玩,也愿意在后台纷纷留言表达观点。

比如针对《摔跤吧,爸爸》中关于“女权”的争论,《电影大撕》就推出了“闭嘴吧,女权癌们”,而《凹凸说》也推出了“摔跤吧!爸爸到底是直男癌还是捍卫女权?三观不正?女权癌你看懂了吗?”其犀利的语言风格,也在一段时间内迅速引起了社会话题的大讨论。

3.网生内容联动打造长效 IP

“跳出节目本身,发展以人为主要的中心拓展其他节目,不失为一个好的方式。”影评类短视频也开启IP化的发展路线。如暴走系列,不仅推出了短视频影评《暴走看啥片》,更推出了《暴走大事件》等多种视频形式的暴走漫画,在积累一定粉丝后,最终形成了独特的IP模式,此后更发展出网综真人秀以及动画片等多种视频节目。其中短视频《暴走看啥片》月播放量3到4千万。打造长效IP,通过多元化的视频形态,摆脱单一的节目形式引发的审美疲劳,是延长 IP 生命周期的不二法宝。

然而,影评类短视频的发展从早期的“红利期”逐渐转为“成熟期”,几个大的短视频IP虽然影响力在外,但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几大问题。

问题1:影视版权隐患如达摩克斯之剑,

内容创业者可钻的空子越来越少

版权问题是所有内容创作者们绕不去的“坑”,更何况影评类短视频本身就依托各大影片元素进行剪辑与再加工,一旦“扯不清楚”便后患无穷。80、90后熟知的《10放》曾经风生水起,如今也落寞收场,一方面因为其创新度不够,面对海量的短视频影评的创新节目,观众趋于审美疲劳;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不断出现的版权官司也让《10放》打得心力交瘁。

早前《10放》就曾连续两年在中美知识产权会议期间被举报,此后更是官司不断。为此,Youtube网站还删去了它的大量视频。无奈之下,《10放》只能加大成本力度,找演员们用“情景再现”的方式进行影评创作,但成本与效果可想而知。

谷阿莫算是影评类短视频的又一座丰碑了,然而去年却因为使用了5分钟的《金刚狼》视频内容惹上了版权官司。事实上,这已经是发生在谷阿莫身上的第三个官司了。此前有片方起诉谷阿莫发布的关于《STAND BY ME哆啦A梦》《哆啦A梦宇宙英雄记》、《近距离恋爱》、《脑浆炸裂少女》等4部影片的影评严重泄露剧情,导致某部片子几乎损失了天价票房。对每部短视频影评播放量高达百万次的谷阿莫来说,有些影片的播放量都不及这个数据,这也是电影公司最为忌惮的地方。

其实,关于视频影评引用原片素材的行为是否侵犯著作权,尚未有定论。根据《中国著作权法》的规定,使用人可以未先经著作人的授权同意的情况下,优先使用其在网络上找到的已公开的任何人都能免费下载的他人著作之内容,同时也要考虑使用数量和范围。

虽然,至今还没有哪个影评人因未授权视频、剧照而被版权方成功起诉,加之平台遵守着绝不趟浑水的原则,遇到事情后基本都会简单粗暴地将对应视频删掉,但悬而未决的谷阿莫官司的最终结果,可能会直接影响影评人与版权纠纷的最终界定以及自媒体的发展方向。未来国内在盗版资源这方面的监管将会越来越严,这也意味着内容创业者可以钻的空子将会越来越少。

问题2:恶搞吐槽让网络新一代迅速成长,

肤浅和同质化随之而来

影评类短视频同网生代一样拥有“草根属性”,以解构的姿态戏说经典成为其主要特色。活跃在网络上的“老湿”曾凭借其作品《令人蛋疼的<西游记>》成名,通过对《西游记》的各种“另类”改编,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并迅速催生出了大量的跟风者。

“几分钟看完X电影”系列的短影评,几分钟点评一个烂片,虽然可以恰当地应和观众的看法和抱怨,还充分把握了现阶段网友“碎片化”的浏览习惯,可一旦把影评类短视频LOGO抹掉,观众很难发现品牌间的差异。节目辨识度较低、粉丝流失性较大等成为困扰制作方的难题。没有优质内容作为支撑,单单依靠两三分钟的时间去完成对一部电影的爆笑吐槽式的解读,不仅没有使观众对原片产生尊重,反而衍生出一种浅尝辄止的虚假满足感。

问题3:资本压力下,难以打造长效 IP

由于没有有效的变现渠道,大多数知名的视频影评up主依然是根据个人兴趣苦苦经营。一些话题访谈类影评短视频需要依托电影演员或导演进行嘉宾客串的形式,也挤占了大量的工作时间。相比于原创文字,原创视频制作本身就是一项烧钱的活。

前期的录音录像、剪辑都需要真金白银的支撑。拿《每周影评》来说,主持人关雅荻就曾透露,平均每期需要的资金是一万元,一年几十期,成本就要几十万元。在“水军”战役此起彼伏,“红包”影评人大行其道的当下,视频影评up主自然会受到来自影视资本的巨大压力。

可以预见,短视频影评一定还会经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激荡与沉淀,而只有秉承宁缺勿滥的创作原则,坚持内容的不断创新,才是短视频影评存活下去的首要条件。单纯地针对电影本身进行评价,已经不能满足口味日渐刁钻的互联网观众。想要让影评这道菜变得更好吃,不如花点心思加点料。无论什么时候,有趣有料有诚意的内容永远不会过时。